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關於這學期帶我的兩位助教

事實上我在上課的時候是感覺有點委屈的,因為其他人都是要合作交專題報告,可是卻只有我是寫一般人要寫的網誌,所以我就覺得這樣滿對不起同學(不過事後想想若是要交專題報告的話我可能不太有能力,因為我只會原案的部份而已,畢竟程式語言學不太好)。不過在被要求寫網誌之後,現在感覺比較能夠面對自我,也更樂意分享個人的心得感想。雖然其中一位助教有點兇(不過也是因為自己有點蹉跎),不過還是有點收穫就是了。以後我會不吝於將個人心得透過本網誌分享給網友,也會將當中比較有內容的轉錄到PTT等討論區,讓更多人能夠瞭解我的想法。也會試著寫更多內容的。

看了《文茜的世界周報》中關於大陸汽車市場發展之後的心得

四月二十五日,我在看了《文茜的世界周報》當中關於大陸汽車市場的介紹後,感覺不止美國、日本跟台灣,大陸也必須為全球暖化負起很大責任。

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節目當中有提到,大陸在1984年之前,是不開放一般人擁有汽車的。而若局長等具有一定官階的官員要擁有汽車的話,必須先向「控制社會主義生產力辦公室」(名稱記不太清楚)申請,辦公室再跟國家計委報備,之後國家計委再依當時鋼材產量及油量跟機械工業部下訂單,而後機械工業部就依此生產汽車,總之就是依計劃經濟模式生產汽車。

1984年後,大陸雖然取消私人擁車限制,但私人擁車仍未普遍。1984年的央視記錄片《自行車王國》跟一部1985年的北京紀錄片《北京歡迎你》(名稱記不太清楚)都提到當時大陸不時興私人擁車,而個人擁有自行車的情況十分普及,因此西方人對中國印象之一就是「人手一輛自行車」,所謂「自行車王國」。而後精明的溫州商人開始以以物易物方式從波蘭引進一種小型的汽車(名稱忘了),那種車很適合在溫州狹小的街道中,1991年還有電視劇描述這類汽車的發展。

1994年,大陸政府開始鼓勵一般人擁車,當時由於汽車稅率高,央視為配合國策還特別製作專題「何時圓我汽車夢」,凸顯一般民眾無力擁車的事實。

而後,大陸個人擁車率不斷攀升,汽車市場日趨龐大,最近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以後大陸汽車市場還有可能擴展,而1980年代全球暖化問題開始浮現,汽車又很會製造空氣污染及排放溫室氣體,因而導致全球暖化問題惡化(尤其是現今開發中國家日趨富裕的情況下)。既然如此,大陸就不該鼓勵民眾擁車,央視也不應配合國策製作相關專題。西方國家批判大陸造成全球暖化雖然有點推卸本身責任(例如美國中產階級那種耗費物資與能源的生活方式就會隨著大眾媒體而對開發中國家民眾帶來一定影響),但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大陸官方不應再鼓勵民眾擁有客車,而應效法新加坡不鼓勵民眾擁車,如此方能杜悠悠之口。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我個人不愉快的經驗

2006年下半年,我去選了一堂政治通識課。負責授課的老師雖然年事已高,而且他在講西方政治思想的變遷,是古希臘講完之後一下子跳到啟蒙運動,關於中世紀的部份完全略而不提,不過他提到的關於三民主義剛提出時事實上備受國際肯定,例如當時美國總統Woodrow Wilson就高度肯定的確讓我眼界大開,也讓當時的我明白對自己的東西不要一味排斥。

不過,到了後來,我因為發現不少人對日本電視劇有過度肯定的情形,而剛好我又在日語維基百科中的キッズ・ウォー中得知《孩子們的戰爭》系列在台灣雖然沒有爭議,不過在日本中午首播的時候因為當中頻繁出現的暴力場面及主角今井茜看起來有點沒家教的言行(實際上她是個性有點粗魯但正義感很強的人)而引起不少爭議,也有人認為會對年輕人帶來不良影響。於是就想要趁老師還沒有講課的時候跟大家說明這一點,但大家都不願意聽,老師都來了我還沒辦法講,於是就跟老師解釋我要講的理由,他也讓我講了一下,不過大家還是不聽,我便因此跟其中一位同學有了衝突,最後還因此大打出手。結果過程中竟然有一些同學(包括一些女生)跑去喊「加油!」,這讓我感到十分訝異,先前我在電視劇或電影中看到肢體衝突的畫面時,週遭總是會有人制止,倘若沒人制止那一定是四下無人,怎麼這是情況會跟之前看到的不同。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儘管之後我跟那位同學都不想再起衝突,也不願意再想起那件事了,但那些同學還是照樣起鬨。這會不會是太常接觸過度暴力的影視作品的結果?

台灣電視劇真的沒落了嗎?

最近因為台視在每週一至週五下午八點播出2002年就以播過的韓劇《玻璃鞋》,中視和華視又即將於八點播韓劇,因而引起多位電視劇創作者(包括《比賽開始》的導演梁修身)不滿。東森新聞還以「回顧」過去八點檔的盛況,感嘆台灣電視劇不如先前興盛。

然而,台劇真的沒落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台劇雖然2001年前就已行銷海外,不過範圍僅限於韓國、大陸和東南亞。2000年代後,台劇才得以於日本播出,不只Home Drama Channel播,BS頻道、UHF頻道乃至於一些無線頻道如朝日放送也有播出,只是範圍限定於偶像劇。而且這些偶像劇也在大陸、香港、韓國和東南亞流行。鄉土劇(2002年《霹靂火》以後)雖平均水準明顯不如偶像劇且常教壞小孩子,但也在大陸福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流行。所以台劇並未衰退,相反地,還因為這些劇在日本造成流行,反而更加興盛—只是現在有水準的都是偶像劇就是了。

三台於八點檔不播新作的台劇,反而播以前播過的韓劇雖然不好,但不能因此推斷台劇衰退。東森的報導,非但不專業還誤導對台劇不夠了解的觀眾,這是非常不好的。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我的大學生活

老實講,近四年來的大學活動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新生活動中與五專畢業的莊學長談論個人興趣及過去,包括對現今國內電腦雜誌的看法。那次的活動讓我認識到一個隨和但不隨便,每天都會跑步,愛好軍事,對資訊工程有一定興趣(包括編譯器的撰寫)且有意從事資管研究的男人。從那時以後我有空就常主動找他講話。

另外,2008年11月跟資源教室的同學們到夢時代購物中心也讓我記憶猶新。2007年雖然已經去過夢時代一次,但因為時間關係吃完晚飯後就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逛夢時代(而且不是開幕時去的),之後知道有摩天輪後更是迫不及待想坐坐看,11月終於有機會可以跟同學一塊去那裡玩,感覺非常高興。

2008年6月底跟資源教室同學到台東知本住二天一夜,當中有吃海產(當中有平時沒機會吃到的生魚片,雖然不是日式的,但也是十分滿足。海水魚還是生吃最好)、去森林公園、逛史前文化博物館、看植物園跟泡溫泉。知本我雖然先前有去過好幾次,但森林公園跟博物館卻沒有機會逛過。第二天的早餐菜色雖然沒有很高級(豆漿是用豆漿粉泡的,這點事後才知道),不過卻有機會吃到沒吃過的德國香腸跟很少有機會吃的沙拉(最喜歡的是用千島沙拉醬扮生菜)。那次的行程雖然有點趕,但還算有些收穫。

不過也有很不愉快的,那就是2007年5月到烏山頭水庫的行程。那次我本來就不是很期待,最後到餐廳吃的菜也很普通,沒有原先期待的那般美味。看來還是不要想起來的好。

關於NCC對巨乳藝人代言線上遊戲廣告的懲處

最近由於NCC認定舒舒代言的預言Online電視廣告物化女性,而擬以廣告妨礙公序良俗為由對播出電視台開罰,而瑤瑤代言的殺很大廣告卻因重點是口號與kuso效果而不擬開罰。結果在網路上引起廣泛討論,一般認為沒有開罰必要,還有人要NCC不要破壞宅男的夢想。不過也有人叫好,認為該廣告性暗示意味濃厚,且有時同一線上遊戲廣告,香港播的較突顯遊戲性,台灣播的則只會以巨乳女招徠玩家眼光。

我個人認為,這種廣告還不能說是妨礙公序良俗。畢竟在講究表現自由的時代,一味以某節目或廣告妨礙公序良俗為由予以限制或禁播的確有侵害自由嫌疑,且「不要碰,我要摸」僅是創意表現的一環,物化女性或男性也有高度主觀性(代言藝人搞不好不這麼認為)。不過這類有性暗示意味的廣告的確有妨礙兒少身心健康之虞,建議以限制播放時段,而不要以禁播或罰錢方式處理。另外殺很大廣告本身造成一些線上遊戲公司找童顏巨乳藝人代言線上遊戲,廣告也日漸偏離強調遊戲性或劇情而高度突顯巨乳,電視台卻不必因此受到處分,NCC這樣的決定,有雙重標準之嫌。

當然,玩家也要多檢討,是不是只要有美女代言的遊戲就會玩?倘若這類玩家多,過度凸顯美女或巨乳、童顏的線上遊戲廣告就會多起來;而若這類玩家少,這類廣告就會銷聲匿跡。畢竟,商業媒體的內容,大致上就是在反應目標消費層的品味。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關於我要重修的課

今年三月中旬,我本來是已經想好要上的研究所,結果我詢問我爸,我爸說公立大學的研究所報名日期已經過了,於是我知道因為

大一上
會計學 3
計算機概論 3

大一下
會計學 3
程式設計 3
管理數學 3

大二上
統計學 3
資料結構 3

大二下
統計學 3
資料庫 3

大三上
作業系統 3
作業研究 3
系統分析與設計 3
軟體工程 3

大三下
企業通訊 3
管理資訊系統 3

學分沒過只好延畢。

確認一下,如果之後完全沒有當掉的話,那麼可能兩年內才能修完。看來我也只有認命好好面對自己從頭開始讀了,偏偏有的又沒把握。。。看來還是得真正面對自我然後一個一個好好讀以求通過吧!

上週看的《台灣啟示錄》

上週我看電視,無意間轉到東森新聞台播的《台灣啟示錄》,本來以為跟先前播的一樣只是在講演藝人員的故事,結果出乎意料兩集都有很高的公共性。

首先是關於台灣1980年代的兩次金融風暴:十信風暴及鴻源風暴。兩次風暴我都不是很熟悉,中學歷史教科書沒提,老師也沒有提到這兩個事件,因而只知道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看了那集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先前就有發生金融風暴,而且嚴重性遠高於亞洲金融風暴對台灣的影響。這兩次風暴都是金融機構以遠高於其它機構的存款利率吸引投資人,之後就因無力負擔等因素而跳票,而且也都涉及合法投資管道不充裕及官商勾結或基層調查員與金融機構往來過密。節目最後還特別藉此勸戒世人不要太貪心,不要追求不合理的好處,以免血本無歸。

再來是關於名作家三毛及歌手于楓自殺的事情。雖然它以專題報導名人自殺,但內容十分平實,也沒有撒狗血或合理化自殺行為的問題,而且節目還不時顯示自殺防治專線的字幕以提醒自殺傾向者應透過專線尋求支援而不要想不開鑄下遺憾,結尾也提醒憂鬱症患者一定要尋求精神支援而不要學他們自殺。

看來,如果以後播的內容也有一定程度公共性的話,那之前我在網誌的批評就錯了。希望我之前的批評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