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下半年,我去選了一堂政治通識課。負責授課的老師雖然年事已高,而且他在講西方政治思想的變遷,是古希臘講完之後一下子跳到啟蒙運動,關於中世紀的部份完全略而不提,不過他提到的關於三民主義剛提出時事實上備受國際肯定,例如當時美國總統Woodrow Wilson就高度肯定的確讓我眼界大開,也讓當時的我明白對自己的東西不要一味排斥。
不過,到了後來,我因為發現不少人對日本電視劇有過度肯定的情形,而剛好我又在日語維基百科中的キッズ・ウォー中得知《孩子們的戰爭》系列在台灣雖然沒有爭議,不過在日本中午首播的時候因為當中頻繁出現的暴力場面及主角今井茜看起來有點沒家教的言行(實際上她是個性有點粗魯但正義感很強的人)而引起不少爭議,也有人認為會對年輕人帶來不良影響。於是就想要趁老師還沒有講課的時候跟大家說明這一點,但大家都不願意聽,老師都來了我還沒辦法講,於是就跟老師解釋我要講的理由,他也讓我講了一下,不過大家還是不聽,我便因此跟其中一位同學有了衝突,最後還因此大打出手。結果過程中竟然有一些同學(包括一些女生)跑去喊「加油!」,這讓我感到十分訝異,先前我在電視劇或電影中看到肢體衝突的畫面時,週遭總是會有人制止,倘若沒人制止那一定是四下無人,怎麼這是情況會跟之前看到的不同。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儘管之後我跟那位同學都不想再起衝突,也不願意再想起那件事了,但那些同學還是照樣起鬨。這會不會是太常接觸過度暴力的影視作品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