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五日,我在看了《文茜的世界周報》當中關於大陸汽車市場的介紹後,感覺不止美國、日本跟台灣,大陸也必須為全球暖化負起很大責任。
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節目當中有提到,大陸在1984年之前,是不開放一般人擁有汽車的。而若局長等具有一定官階的官員要擁有汽車的話,必須先向「控制社會主義生產力辦公室」(名稱記不太清楚)申請,辦公室再跟國家計委報備,之後國家計委再依當時鋼材產量及油量跟機械工業部下訂單,而後機械工業部就依此生產汽車,總之就是依計劃經濟模式生產汽車。
1984年後,大陸雖然取消私人擁車限制,但私人擁車仍未普遍。1984年的央視記錄片《自行車王國》跟一部1985年的北京紀錄片《北京歡迎你》(名稱記不太清楚)都提到當時大陸不時興私人擁車,而個人擁有自行車的情況十分普及,因此西方人對中國印象之一就是「人手一輛自行車」,所謂「自行車王國」。而後精明的溫州商人開始以以物易物方式從波蘭引進一種小型的汽車(名稱忘了),那種車很適合在溫州狹小的街道中,1991年還有電視劇描述這類汽車的發展。
1994年,大陸政府開始鼓勵一般人擁車,當時由於汽車稅率高,央視為配合國策還特別製作專題「何時圓我汽車夢」,凸顯一般民眾無力擁車的事實。
而後,大陸個人擁車率不斷攀升,汽車市場日趨龐大,最近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以後大陸汽車市場還有可能擴展,而1980年代全球暖化問題開始浮現,汽車又很會製造空氣污染及排放溫室氣體,因而導致全球暖化問題惡化(尤其是現今開發中國家日趨富裕的情況下)。既然如此,大陸就不該鼓勵民眾擁車,央視也不應配合國策製作相關專題。西方國家批判大陸造成全球暖化雖然有點推卸本身責任(例如美國中產階級那種耗費物資與能源的生活方式就會隨著大眾媒體而對開發中國家民眾帶來一定影響),但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大陸官方不應再鼓勵民眾擁有客車,而應效法新加坡不鼓勵民眾擁車,如此方能杜悠悠之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