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真是矛盾啊!

真是矛盾,到底演藝工會會長康凱對新聞局開放大陸演員來台拍電視劇看法為何啊?怎麼《自由時報》說他對此持負面態度,認為會對台灣藝人生計帶來負面影響,而《中國時報》則說他對此持正面態度,只是政府應制定配套措施以避免台灣演員失業問題?看樣子其中一家一定有斷章取義。這樣對當事人很不尊重吧!希望以後這種情形能不再出現,畢竟這是違反新聞倫理的。

還有,既然新聞局都已制定配套措施限制台灣、大陸合拍電視劇中大陸演員比例,而且大陸電視劇演員多半片酬高,演技不盡理想,所以該開放措施並不會對台灣演藝界帶來太多負面影響。《自由時報》是杞人憂天了!

[轉貼]中時(12-25):大陸演藝人員可登台表演 演藝圈樂觀 有助活絡台灣市場

大陸演藝人員可登台表演 演藝圈樂觀 有助活絡台灣市場

【劉宜、朱梅芳、張士達、賴怡鈴/台北報導】
  政府宣布將開放大陸演藝人員來台表演,是否會壓縮台灣演員的生存空間,或衝擊台灣娛樂產業市場?對此,台灣演藝圈的態度是支持 大於反對,但同意的前提是必須要有配套措施。
  演藝工會會長康凱表示:「大陸演員來台不可能演台語劇吧!如果 有大陸資金進來投資拍國語劇,這樣可以提升國語演員的演出機會, 不少資深演員也能露面。」但他也呼籲未來的新聞局長蘇俊賓要先制 定合拍劇中台灣演員及工作人員的比率,以保障台灣演藝同仁的工作權益。
  華視執行副總胡漢新則樂觀看待新聞局的開放政策,他明白點出大陸演員價格高、演戲方法也比較硬,台灣製作單位會不會用還是一個問題,他相信市場機制會決定一切,「大陸劇來台出外景,定會與國 內劇組合作,這是促進觀光和提高台灣幕前、幕後人員的工作機會。 」
  吳宗憲認同開放政策,他表示,不用擔心台灣藝人沒工作,還以「人家用一頭牛,換我們一隻小羊」舉例,認為對台灣其實是大利多,「台灣老一輩演員,都是硬裡子演技派,根本不用怕和大陸交流。」
  立委余天表示,政府宣布政策太快,他自己聽了都嚇一大跳,至少要開公聽會,多聽基層藝人想法,對本土藝人影響為何,「雖然說不 定開放後,有機會讓台灣藝人走向世界也不一定,但太匆促,會讓人難以接受。」
  常在台灣引進大陸片的片商吳功表示,開放配額當然是好事,可以讓觀眾看到更多不同類型的電影,但他也直言:「配額限制取消又有什麼用,大陸片在台灣根本沒有人看。」
  算是引進大陸歌手來台的「開荒牛」的金牌大風唱片大中華區副總 裁黃偉菁說,去年大陸歌手胡彥斌能順利開唱,全靠政府跨部會的合作終於發下批文,其實是很好的文化交流,且胡彥斌有不少在上海和北京的歌迷為此特地來,也間接促進台灣的觀光和經濟。
  黃偉菁表示,希望以後可以開放大陸藝人抵台落地簽證,這樣就搭乘直航機來台,且延長大陸藝人在台停留天數,讓工作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

(轉貼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081225&nfno=N0389.001&nsno=3&nkeyword=%a4j%b3%b0%bat%ad%fb&SearchArgs=Keyword%3d%a4j%b3%b0%bat%ad%fb%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081129%26DateTo%3d20081228%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App=NS)

[轉貼]自由(12-26):中國藝人來台 馬如龍、梅芳反對

中國藝人來台 馬如龍、梅芳反對
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梅芳反對政府貿然開放中國電視劇演員來台拍戲。(資料照,記者王文麟攝)
馬政府推動開放中國藝人來台拍戲,引發國內藝人反彈,金馬獎最佳男馬如龍以一貫豪邁的語氣說:「愛先顧咱台灣才對啦!」(資料照,記者王文麟攝)

綠委批:開放中國勞工的前奏曲

〔記 者鍾明非、黃維助、曾韋禎/台北報導〕馬政府推動開放中國藝人來台參與合拍電視劇,引發國內藝人反彈,本屆金馬獎最佳男、女配角馬如龍和梅芳,昨也同聲表 示反對,馬如龍以一貫豪邁的語氣說:「愛先顧咱台灣才對啦!」梅芳更疾呼演藝工會要有抗議動作。新聞局長史亞平則回應表示,政府規劃的開放措施,是為替台 灣演藝人員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開拓華人市場,希望台灣演藝人員不要誤解這項開放措施。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陳亭妃等人昨痛批,台灣經濟冷清清,政府無法減少外勞,反而要開放中國藝人、工作人員來台搶工作,根本是開放中國勞工來台的前奏曲,馬選前「絕不開放中國勞工來台」的政見注定跳票;且新聞局用管理規則作此開放,就是想要規避立法院的監督。

藝人出身的立委余天也表示,現在是台灣藝人的寒冬,許多中高齡藝人已無演出機會,常有人向他周轉三、五萬元,在中國藝人來台後,他們的處境將雪上加霜。他要求政府應就此政策舉辦公聽會。

金馬獎得主:剝削台灣演員空間

分 以「海角七號」、「囧男孩」獲獎的馬如龍和梅芳,同為電視基層熬出頭的資深演員,他們十分憂心新政策會害大量中生代電視藝人失去飯碗。梅芳表示「中國大牌 演員酬勞高,台灣的電視製作費卻偏低,若製作人把預算花在中國演員身上,會相對剝削台灣演員的生存空間,尤其以演戲養家活口的中年男演員,影響最大」。馬 如龍也說,兩邊市場規模懸殊,新聞局要有配套,且應先和演藝圈溝通,不要讓台灣演員餓肚子。

史亞平解釋,若依現行限制大陸藝人及工作人員來台參與合拍電視劇,兩岸的合拍電視劇變成要移師到大陸拍攝,反而讓台灣演藝人員與工作人員失去這些本可在台灣拍攝的工作機會,政府雖開放大陸藝人來台參與合拍電視劇,但絕對會保障台灣演藝人員的工作機會,並非剝奪其工作權。

除 兩岸合拍電視劇鬆綁大陸藝人與工作人員來台外,新聞局也針對放寬大陸地區電影從業人員來台參與拍攝國產及本國電影片一案提出說帖,強調放寬大陸電影從業人 員來台參與工作,可讓這些人員了解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社會優點,並可成為對大陸政策宣傳的利器,我方則可開拓大陸及海外市場。

史亞平:台灣藝人工作機會更多

面對本土藝人憂心中國藝人來台搶飯碗,史亞平指出,政府推動開放兩岸合資電視劇到台灣拍攝,對於大陸演員及工作人員來台人數,是有三分之一的比例限制,也就是至少保障三分之二機會給台灣演員及工作人員,甚至可以說這三分之二機會是多出來的。

史亞平說,過去因台灣禁止大陸演員或工作人員來台拍攝,結果台灣演員跑到大陸拍攝,合拍連續劇創造的就業機會都在大陸,像是燈光師、佈景師、臨時演員都得在大陸找,形成台灣藝人不到大陸、工作機會就變成零的現象,故開放大陸藝人來台,是為將這些工作機會留在台灣。

(轉貼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26/today-fo1.htm)

[轉貼]自由(12-25):開放中國藝人 來台搶頭路

開放中國藝人 來台搶頭路
新聞局擬放寬中國藝人來台拍電視劇限制,恐將衝擊國內藝人工作權。但新聞局長史亞平昨天則保證新規定不會剝奪台灣演員與台籍工作人員的工作機會。(記者叢昌瑾攝)
新聞局擬放寬中國藝人來台拍電視劇限制,恐將衝擊國內藝人工作權。中華演藝總工會理事長康凱(左)質疑,「這是要逼我們上街頭嗎?」。(資料照,記者宋志雄攝)

〔記者黃維助、林淑娟、陳慧貞、陳尹宗/台北報導〕不景氣橫掃國內,影藝圈同樣飽受工作機會大減之苦,但一路向中傾斜的馬政府還要為中國影藝工作者拚經濟,替他們來台搶工作大開方便之門,中華演藝總工會理事長康凱因此痛批,「這是要逼我們上街頭嗎?」

合拍電視劇 中國演員可達三分之一

在馬政府加速開放兩岸交流的政策思維下,新聞局昨天公布多項推動兩岸電視、電影、文化、新聞交流的鬆綁方案,包括最快明年一月開放兩岸合拍電視劇,中國演員與工作技術人員可以來台參與合拍劇的人數上限為該劇的三分之一。

由 於新聞局草案中對國內演員的工作權隻字未提,康凱十分詫異不滿。他強調,工會有許多中生代或資深演員,不會講台語,無法演出本土劇,中國演員壓境使他們面 對更嚴苛競爭,新聞局應考慮到他們的工作權,在兩岸合拍劇中訂出配套措施,台灣演員配額部分須多用演藝工會會員。此外,演藝工會會員除了演員,還有技術、 編劇人員,他們的工作權也應一併保障。

史亞平保證 不會剝奪台灣演員機會

失業大半年的資深藝人安迪,前陣子拍了十多集電視劇後又失業,對於新聞局這項措施也直呼太誇張,擔心自己接下來在台灣演藝圈恐怕更沒飯吃了。演員霍正奇則說,面對「他國」演員來搶飯碗,只能多精進個人演技,「要比以前更加油才行!」

對演藝人員的憂心,新聞局長史亞平則保證,此一開放政策不會剝奪台灣演員與台籍工作人員的工作機會。她並說,由於規定後製應於「台灣地區」完成,可吸引人才回流、增加就業機會,並可藉以開拓中國市場。

合拍國產片 限制比例擬為二分之一

此外,為避免戲劇統戰問題,新聞局擬的「大陸地區主創人員及技術人員來台參與合拍電視戲劇節目審核處理原則草案」,明定合拍劇內容不得有「宣揚共產主義或從事統戰」、「凸顯中共標誌者」等條款。

在電影方面,新聞局也規劃開放中國演職員來台拍片,史亞平表示,未來將開放中國演員、幕後主創人員來台拍攝國產片或本國電影,同樣會有比例限制,但比兩岸合拍電視劇的人數限制寬鬆一些,目前規劃限制比例為二分之一。

至於中國歌手來台事宜,史亞平指出,已洽請移民署同意放寬中國歌手申請來台居留登記限制事宜,新聞局也已放寬中國歌手應邀來台的行程審查程序。

(轉錄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25/today-p1.htm)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我看惡搞文化

上篇文章提到大陸部分地區,如山東、雲南、新疆等地流行惡搞證件,如流氓證、殺手證、色狼證等,該現象引起不少家長擔心,並有部分人主張要加強對這類證件的監管,甚至有人非議惡搞文化。

但事實上,惡搞文化未必是有害的,基本上只要不要合理化不當行為,不惡搞聖人及宗教人物,
基本上都是應該要容忍的。例如《聯合報》就曾報導有人不滿《天下雜誌》及《商業週刊》過度制式化的人物訪談而製作雜誌專訪產生器,這就是單純諷刺新聞媒體的問題而對社會沒有負面影響。畢竟這個社會是多元的社會,大家都要有寬容異己的雅量。

至於那些惡搞證件,因為不少都合理化不當行為或盜用國徽及官方機構,所以不能被容忍。

「嫖娼證」等惡搞證件竟受小學生追捧

最近,一種“惡搞證件”在昆明市的小學中悄然流行起來,受到小學生的追捧,成為孩子們的書簽,或當飾品挂在書包或鑰匙扣上。有家長反映,“惡搞證件”中有“發春證”、“艾滋病證”、“賣身證”、“嫖娼許可證”、“色狼證”等等五花八門,很多“證件”內容非常低俗。

23日,接到市民報料後,記者走訪了白馬小學和西壩小學,發現學校周邊小店裏均有這些“惡搞證件”出售,5毛一套,一套4個證。這些讓家長和老師們擔憂的“惡搞證件”卻讓小學生們樂在其中,不少孩子都覺得又酷又好玩。

  現象

學生覺得又酷又好玩

昨天中午,記者在白馬小學看到,不少學生書包上和鑰匙扣上,都挂著這樣的“惡搞證件”,甚至還有學生後背被惡搞的學生貼上“尋找異性證”。

3年級的周周(化名)鑰匙扣上懸挂著“通緝證”,記者借來看了看,“通緝證”背面印有“茲證明某同志在網上亂談戀愛,亂發表黃色文章,亂玩遊戲,亂搞男女關係,現在被通緝……”不僅有證件編號,還印有“中國高級網絡犯罪中心頒發”字樣,煞有介事。

4年級的玉玉(化名)有“處男證”和“乖乖女證”,有的同學一個人就有十幾本證……受訪的學生們普遍覺得這些證挺好玩的,可以假扮流氓和老大等多種人物。

記者看到一張“處女證”,正面印有一張美女圖,下方印制的頒發單位為“計劃生育部頒發”,背面的姓名、性別和年齡,都由學生自己填寫,右上方還可以粘貼照片。

老師允許玩這些證件嗎?孩子們笑著說,“老師不知道,也沒看見”。

  調查

校園周邊出售“惡搞證件”

根據學生的指引,記者在白馬小學和西壩小學周邊的店鋪裏,找到了這類“惡搞證件”,細看發現,其中包括“良家婦女證”、“打人許可證”、“失戀證”、“嫖娼許可證”、“黑社會大姐大證”、“賣身證”、“扁人證”等應有盡有。

“老板,多少錢一套?”

“5毛。”

“什麼時候開始賣的?”

“最近。”

“一天能賣幾套?”

“也就幾十套吧,還是好賣的。” 西壩小學和白馬小學周邊商鋪的店主介紹,開始都是孩子們拿著這些證來問有沒有貨,為了迎合學生需求,就到螺螄灣、明通等地批發來賣。一位店主說,批發時進行過挑選,帶有淫穢語言的證件,他都沒有進。

校方

監管難只能加強教育

記者隨即走訪了白馬小學校方,該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曾老師接受了採訪,她表示不知 道校園周邊在售賣這樣的證件。她說,這些證件上的文字,一定程度上會誘導孩子們形成一種不正確的人生觀。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階段,商家不能為了賺錢而 不擇手段。目前,這些“惡搞證件”讓老師也很頭痛,畢竟買這些卡片是學生的校外行為,老師監管很難到位。

接受採訪的老師們在擔憂的同時,均表示要在下周一的晨會上對學生們進行教育。

家長

查源頭不該賣給孩子

說到這些“惡搞證件”,家長孫女士有些氣憤:“你看看,背面都寫了什麼東西嘛,還對這些名詞進行解釋,這不是害孩子嘛。”

家長李女士說,孩子玩這樣的證件,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現在孩子們還小,就讓他們提前知道和接觸這樣低俗的“社會現象”,畢竟不好。希望有關部門進行嚴查,從源頭上清理這些“文化垃圾”,不要讓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損害。

專家

建議家長正面引導

雲南省衛生廳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詢師曹立亞認為,“惡搞證件”上有些內容是不利于小 學生身心健康的,但是,既然這樣的事情出現了,建議家長們要弱化處理、正面引導,對于一些敏感的字眼,家長不要刻意去重視、提醒和解釋,但也不要有意回 避。要從尊重孩子的角度提醒他(她),把這些東西貼在同學身上,是一種不尊重別人的行為。另外,這些證件都只是流行一時,家長不要太過擔憂。(雲南網-春 城晚報 何謹)

轉貼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10/24/content_10243937.htm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開創談

之所以會開啟個部落格,是因為在接觸各類型的媒體之後,開始有了很多感觸。剛開始是偶而在PTT、動漫基地論壇、方墨茶館及巴哈姆特哈啦區發表自己對特定作品或現象的觀點,或以推文方式回覆他人的留言,後來在學長鼓勵下於我所信賴的Blogger﹝廢業青年日記﹞發表文章,也希望藉此跟更多網友交流,thanks!:-)